著名紀錄片導演奈杰爾·馬文因為拍攝紀錄片《未發現的中國》而與中國結緣。在2011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奈吉爾·馬文蒞臨接受了采訪。 【簡介】奈杰爾·馬文(Nigel Marven),1960年生,英國野生生物學者、節目主持人、作家和鳥類學家,BBC、ITV、第五頻道、探索和動物星球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被稱為“電視界的斯皮爾伯格”,其王牌節目有《馬文帶你看世界》、《不可思議的旅程》等,3D電視系列片《史前公園》獲得國際電視最高獎——艾美獎。目前,其投資1300萬元、歷時一年半拍攝的《自然之旅未發現的中國》正進入后期制作,屆時將在CCTV-9、CCTV-10和20多個省市頻道以及全世界4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電視頻道播放。
記者:請 奈杰爾·馬文:我的目的是要展現給世界中國有著十分豐富的物種,因為有人說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國家可能已經沒有多少地方給這些自然生物,同時中國也有豐富的人文風景,例如兵馬俑。同時我今天也和許多知名的中國紀錄片制作人一起吃飯,很高興能在中國拍自然類的紀錄片,因為在中國有世界第三多的哺乳動物,物種十分豐富。我同時十分高興我的影片能夠在中國播放,讓中國人看一下自己的國家的物種有多豐富。 記者: 奈杰爾·馬文:BBC和中央電視臺合拍的《美麗中國》的成本會更高,但是他們在中國遇到了很多困難,他們難以拿到拍攝的批準。但是《未發現的中國》在中國很容易就拿到了批準,所以拍到了很多精彩的畫面。在云南的時候,我們拍一種很珍貴的猴子,BBC和CCTV在拍攝時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我們就拍到了需要的圖片。 記者:那么為什么?很多大的制作人都很難遇到這種場景。 奈杰爾·馬文:現在科學家已經知道了如何飼養物種,它們已經不是純粹的野生物種了。如果那些猴子發現你們沒有攻擊性的話就會讓你接近它。但是BBC拍攝的時候,當時還沒有那種飼養過的猴子,所以這樣的問題就變得簡單的。
記者:請問 奈杰爾·馬文:普通人去旅行的話會抱著一種旅行者的心態,但是我是去拍攝的,而且我有個伙伴會說英語和中文,會幫助我。 記者:在中國拍攝自然類紀錄片和在西方有什么不同? 奈杰爾·馬文:在中國有個難處就是這些野生動物都被人追捕,所以接近的時候它們會逃跑。但好處就是中國還留下了很多的物種,所以找動物并不太困難。比如像鳥類的話接近的時候它們都會飛走,因為它們覺得我們是在捕殺。但是基本的原理都一樣,就是要先問一下科學家要怎樣來接近它們。我能夠很容易的和我們國家的科學家聯系到,但是在中國卻不行,因為不通語言。 記者:請問有沒有去過中國的野生動物園?怎樣看待動物園內的動物?在南非的家里養了多少種的動物,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飼養它們? 奈杰爾·馬文:我覺得有很大不同,例如熊貓,我曾在成都熊貓養殖基地拍攝過,那里的熊貓很容易接近,和野外的不同,野外的熊貓會躲著,比較難拍攝到。我在家飼養了很多種動物,比如蜥蜴、貓頭鷹、蛇等。
記者:中國在拍攝動物類的紀錄片方面是比較弱的,您有什么建議呢? 奈杰爾·馬文:我覺得要提高的話可以開辟一個欄目,例如BBC或南非的電視臺,他們會有一個專門的欄目。拍攝自然類的紀錄片需要十分專業的技術,不能隨便找誰來拍。其實在中國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拍攝者。我其實并不想在中國失去我的市場,但是這兩三年中國是會出現像我這樣的優秀的拍攝自然和生物類的紀錄片人。 記者:請問 奈杰爾·馬文:我覺得廣州很好,而且我十分期待今晚的“廣州之夜”。雖然我昨晚才到紀錄片節的現場,但短短的時間里我已經遇到了很多充滿熱情的制作人和導演,我感到十分高興。 記者:以前紀錄片一般是在電視、影院等媒體播放,但是現在很多紀錄片開始在新媒體播出,請問 奈杰爾·馬文:其實我和中國的一個伙伴已經在談這件事情了,而且我覺得中國年輕人很多,他們十分熟悉網絡與電腦,網絡傳播這一塊發展的很快。但是在歐洲,人口老齡化現象很嚴重,他們都依賴電視機,所以手機、網絡這一塊中國應該會比歐洲發展的更快。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即使是一小部分人在用網絡與手機視頻,那也是很大的一個數目,市場十分的廣闊。但是在今天早上的論壇上,他們都沒有談及多媒體播放這一塊。比如在電視上播了一部紀錄片,在網絡上能有更多的跟進。成龍是中國熊貓大使第一人,那么我是西方第一人,中國第二人,我覺得十分榮幸能成為一名熊貓大使。
第1/1頁
視頻推薦
|